欢迎您: 游客   登录 |   注册
扫码收藏网站
主题分类
热点排行
茶叶基地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赣茶文化 > 茶叶基地
铜鼓县茶产业
发布日期:2018-11-28 15:35:02    点击次数:

铜鼓人喜欢喝茶,泡茶用的水是用竹子从远处无污染的山涧引来的,用一个大杉木桶盛着,沉淀过滤。这样的自来水,即使喝两口也是清澈可口,甜滋滋,凉静静的,更不用说泡茶了。

 

铜鼓生产茶叶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宋,明清入贡,是宁红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。铜鼓的茶,有生长在高山上的云雾茶,这些茶树,好似茶中的男子汉,高大威猛。常年生长在高山密林中,云雾缠绕之间,阳光灿烂之时,吸取天地之精华,享受阳光之雨露。也有长在山坡、平地或者河边、田埂上的,它们婉约茶中的娇女子,玲珑剔透,秀气妖媚,在山区强烈的昼夜温差里,丰富的硒等有机元素与矿物质,缓缓地随风潜入,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。宁红的采摘始于谷雨前,一芽一叶初展,长度3厘米左右。先制成红毛茶,然后经过精制,方为成品,有贡茶之称,有“宁红不到庄,茶叶不开箱”的美誉。

 

传统的铜鼓茶叶,是纯手工做出来的。铜鼓人根据不同的季节,每天不同的时候,采摘茶叶,然后晾干,在铁锅中手炒。把握适当的火候,将茶叶炒得恰到好处,清香四溢,然后用手揉搓,力量均匀,慢慢地,茶叶在手中成形。做成的茶叶,泡在山泉水中,翠绿若碧,喝一口,清香入肺,回味悠长。

 

每年的清明前夕,正是铜鼓明前茶采摘的重要时候。摘茶的一般都是中老年妇女,一天能够挣50-100元,周末中小学生也会参加,一天能够挣20-50元。清明时节正是踏青的好时候,茶园常常成为市民们郊游的地方,也成了青年人拍婚纱照的必选之地。如今,纯手工制作的茶,主要在铜鼓的偏远山村农家,大部分来自机器生产。从采摘到制作,再到茶楼品茗,只要几小时,堪称绿色享受。目前铜鼓有规模种植的茶树面积9万亩,品种有白茶、绿茶、红茶、青茶。培育了龙井43、迎霜、安吉白茶、乌牛早、铁观音、黄观音等10多个国家级优良品种,生产的茶叶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获金奖,连续五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,赢得“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”和“全国重点产茶县”。

 

随着时代的发展,铜鼓人种茶、做茶、品茶,也跟上时代的步伐。一些客商看中了铜鼓美丽的山水、特殊的气候,在这里种白茶,铜鼓人自己种的茶,也成为了畅销海内外的名牌 产品。铜鼓是中国红豆杉之乡,红豆杉是世界个珍稀树种,有治癌功效,精明的铜鼓人,也把它做成了茶叶,成为了茶中的新品、精品和上品。铜鼓人的饮茶习惯,也加入了时尚的内容,邀约四五个朋友,沿街而座,或者走进茶楼,一壶开水,许多的话题,慢慢地浸染着生活的甘甜。而大多数的铜鼓人,传统与时尚兼顾,大多数的时候,还是在家里,山泉泡茶慢慢香,享受着悠闲幸福的生活,健健康康,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。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人,他们依旧沉醉在传统的茶艺与茶道之中,他们说:这些才是长寿的秘诀。

 

     据《宋史?食货志》记载,“惟分宁产茶”。分宁,今铜鼓、修水、武宁一带。宁红茶相传始创于清中叶道光初年,光绪十八年(1892年)成为著名红茶,是我国最早的工夫茶珍品之一。光绪卅年(1904年),宁红茶珍品“太子茶”被列为贡品,故有贡茶之称。明嘉靖廿三年《宁州志》记载:每年送礼部荐新芽茶贰拾叁斤捌两。宁红茶做工细、品质佳、价格实、销路畅,被誉为上路茶,驰名中外。尤以龙港、幽居为著名。宁红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茶品,最鼎盛时期,出口量达7500吨,每箱(25千克)售价高达100两白银,有沙俄太子赠匾“茶盖中华,价甲天下”和“宁红不到庄,茶叶不开箱”等美誉,1915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,被誉“出口苏联王牌茶”。1991年“铜鼓银毫”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,实现了当时铜鼓县省优产品零突破。红色情怀加以客家风情演绎着铜鼓现代茶文化。

  

    铜鼓地处赣西北山区,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发源地和毛泽东“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”福地,森林覆盖率达87.1%,居全省第一,被誉为“红土地上的绿洲”。每年春夏之际,正当茶芽萌发之时,云凝深谷,雾锁高岗,浓雾日达80-100天,相对湿度80%左右,雨量充沛,年降水量达1800毫米,光照适度,年日照时数1500-1600小时,气候温和,日平均气温16.2度,土壤肥沃,有机质含量丰富,给茶树生产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,成就了铜鼓茶叶茶芽肥硕,叶肉厚软,香高持久,滋味醇和等优良的自然品质。铜鼓有大量的荒山、荒坡、宜茶地,发展茶叶符合循环经济要求,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项目。

    C:\Users\chenjijian\Desktop\茶名人\001ec949f84710b8174d4d.jpg


Copyright@江西开放大学   地址:南昌市洪都北大道  邮编:3300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