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: 游客   登录 |   注册
扫码收藏网站
主题分类
热点排行
茶人茶语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茶文观止 > 茶人茶语
福建白茶热潮深度探析茶叶品牌发展之路
发布日期:2018-12-05 09:11:22    点击次数:

200多年来,白茶的发展历尽沧桑。从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起至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,英国作为可耻的鸦片走私者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。年均输华鸦片四五千箱。道光十八年(1838年)竟达40200箱,22年间猛增七八倍。清政府出于禁烟,舍本逐末,于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谕:“闽渐皖商贩运武夷、松萝茶赴粤销售,向由内河行走,近多由海道贩运,夹带违禁货物私卖。饬令茶商仍由内河行走,永禁出洋贩运,违者治罪。”白茶在内的武夷茶遂北运。一律经崇安、铅山、河口、信江、赣江、北江抵广州。由于武夷茶区瓯宁、建阳和崇安靠建溪相通之优势,生产得以发展。建阳、瓯宁“山多田少,荒山无粮,近多租于江西人开荒种茶。

福建白茶热潮深度探析茶叶品牌发展之路1.jpg

  “春二月,突添江右人数十万”一至出现“茶山袤延百十里,寮厂林立”的景象。证以肖乌奴、饶太荣所谈:肖苏伯、肖占高年青时代就有大批江西人到南坑,漳墩一带经营茶山,并有部分人定居下来。肖家经营有连片茶山和一座大茶厂叫“上林厂”。“上林厂”遗址所存长2米左右、宽50厘米左右的石板和宽厚的方块地砖均为当年难得的高级建材,如此堂皇的建筑,也可以从侧面反映,当时白茶产销之盛。

  道光初(1821年)白毫茶远销甘肃等西北地区。九年(1829年)“百斤纳税银一两”。此后随着侨销的发展白茶大量向东南亚输出。蒋蘅《云寥山人文钞》(1851年)写道:“……瓯宁之水吉,自踏庄赴广。茶市之盛,不减崇安”。同治七年(1868年)后,白茶大量销往马来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缅甸、泰国和香港等地。道光初(1821年)水吉大湖岩叉山水仙茶被发现和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,于同治九年(1870年)左右,水吉以大叶茶芽制“银针”(芽茶),并首创“白牡丹”。

福建白茶热潮深度探析茶叶品牌发展之路2.jpg

  光绪年间(1875—1909年)香港、广州、潮汕茶商到水吉开设茶庄经营白茶。“最盛时,水吉有茶商60多家字号,其中港商21号、穗商3号、汕商3号、厦商4号”。此期,地处南浦溪畔的大湖村也成为白茶的集散地。如当年广州和香港合办的“金泰茶庄”、广州“同泰昌”、香港“友信”茶庄等号牌镂刻镏金大字至今仍存。本地人1987年88岁去逝的黄绍元先生的“元春”茶庄,仅民国29年(1940年)就加工出口白牡丹和寿眉各200箱,占其总量的54%。是年全大湖村还有白茶厂13家,加工出口白茶2150箱,约37.9吨。

  据大湖村老茶农,1988年83岁的黄秉伦说,他父亲于民国2年(1913年)就从水仙茶芽稍中“挑针”制银针芽茶,余下制“水仙白”。小湖乡鸿庇村1984年84岁老茶农邓英贵说,他在民国12年(1923年)向他人学制水仙白,年产约100公斤左右。是先“挑白”后制“水仙香”。水仙白和大白一起卖给在大湖设庄的潮州帮。

福建白茶热潮深度探析茶叶品牌发展之路3.jpg

  民国25年(1936年)水吉县白茶产量83吨,占全县茶叶产量的10.13%,占是年全省白茶总量164吨的50.16%。民国28年(1939年)水吉县白茶产量90吨,占全县茶叶产量的11.76%。是年,“水吉寿眉占全国侨销茶的三分之一,白牡丹占八分之一”。民国29年(1940年)水吉和大湖二地加工出口白茶3600箱(寿眉2650箱、白牡丹950箱),约63吨。

  抗日战争兴起,海运阻断,白茶产量锐减。至1949年,水吉全县白茶仅余30吨左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,生产恢复,白茶才得重新发展。五十年代末达100吨左右,六十年代150吨左右,占全省白茶总量的80%。七十年代以年均20%的增长速度发展,1979年达650吨。仅南坑一村就产白茶20吨左右。然而,市场、品质、价格,困扰生产。1980年白茶产区开始部分改制为绿茶。以后实行“定点、定时、定量”生产收购白茶,仅局限于老白茶区的漳墩、回龙和水吉三乡(镇),春季制白茶350吨。并实行国营茶站、茶厂主渠道专营。

  10年来,产量一直徘徊在250吨左右,出口任务未能完成。如1989年任务降至225吨,仅完成72.01%。主要原因是物物比价,白茶偏低;1989年与1980年比,稻谷价约提300%,白茶仅提59%;茶类比价,白茶偏低;同级鲜叶制绿、白茶,绿比白高40%左右;它茶放开,白茶专营,因而不能随行就市,提高效益。虽然各有关方面均予人财物力的投入,但仍无以提高业茶者积极性。凡此,均需进一步探讨和改革,以求尽快振兴。


Copyright@江西开放大学   地址:南昌市洪都北大道  邮编:330046